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 >  > 正文
世界快播:架空层建起共享花园,里份老街坊过上舒心新生活
来源:长江日报  时间:2023-07-06 12:43:35
字号:

7月4日,夜幕降临,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逐渐热闹起来。党群服务中心门前,数十人的广场舞队伍伴着音乐翩翩起舞,周边不远处,舞彩带龙、遛娃散步、乘凉聊天的居民也越来越多。这样一幅美好、温馨的景象,江汉里社区几乎天天都在上演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江汉里社区是江汉区最大的城市更新安居工程综合体。它是一个年轻的社区——自2019年筹备至今,成立时间不到4年;它又是一个有历史的社区,居民均从江汉区南部老城区整体搬迁而来,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35%。

从老城区搬到新小区,居民的生活环境变了,但不少街坊邻居还保留着过去户外晾晒衣物、门口堆放杂物等“老习惯”,这也衍生出一些不文明现象。针对这些情况,江汉里社区没有采取“一刀切”式的管理,而是从居民的习惯和需求出发,从细微之处着手,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,不断凝聚基层治理合力,让社区面貌得到改善。

室外伸缩晾衣架清空

高空坠物安全隐患没了

楼栋增设“暖心衣架”。 记者乔驰 摄

江汉人家小区是江汉里社区所辖唯一小区,分A、B两区,共有15栋楼房。长江日报记者乘坐电梯上到楼栋,发现每栋楼的天台都装有不锈钢晾衣架和晾衣绳。

据介绍,在小区建成之初,这些“暖心衣架”并没有安装,而是社区、物业根据老街坊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统一加装的。

搬进江汉里社区前,居民魏奶奶在民众乐园旁的老里份生活了大半辈子,“过去住的是平房,如果需要晒衣服、被褥,就在屋外空地的柱子、树干上牵起铁丝”。

住进新楼房后,尽管有了阳台,但魏奶奶仍习惯把衣物放在室外晾晒。为此,她与许多邻居一样,在阳台外安装了伸缩晾衣架。

“高层建筑安装室外晾衣架,既影响美观,又存在安全隐患。”在社区组织的一场“街坊议事会”上,不少居民反映了这个问题。社区经过摸排,发现包括魏奶奶在内共有68户居民安装了伸缩晾衣架。

“居民的习惯我能理解,但因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不能忽视。”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任莲芳说,解决这个问题,既要“堵”,更要“疏”。

于是,又一场“街坊议事会”开始了。社区找来老群干、社区律师、物业和安置晾晒装置的居民代表齐聚一堂。律师以案说法,分享了隐患案例,从法律角度分析高空坠物的危害和后果,同时社区承诺会在楼栋增设晒衣架。

这场会上,参会居民现场点头,同意带头拆除违规晾晒装置,并愿意配合社区上门为其他居民做工作。经过多方努力,68户居民阳台外的晾衣架全部“清空”。

魏奶奶说,楼顶的晾衣架既方便了生活,也间接促进了邻里关系,“有时突然下雨,晾在天台的被子来不及收,还有好心人主动上去帮忙哩!”

杂物仓库变共享花园

居民自发养花种草

13栋架空层“共享花园”,居民成扮靓小区“合伙人”。社区供图

江汉人家小区曾经面临着楼房架空层乱堆乱放的现象,架空层甚至一度成为“杂物仓库”,既影响美观,也存在消防隐患,居民反响强烈。

改造、扮靓架空层被摆上重要议程。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,社区通过“街坊议事会”“金点子征集会”这些共谋平台,把议事会开到架空层现场,发放调查问卷410份、上门走访256户、8次现场会、5次线上会,向居民征集架空层改造建议。

“过去在里份住,谁家门前不摆几盆花草?”居民的一句话给社区带来启发,“共享花园”计划应运而生。

“很多居民都有摆弄花草的兴趣爱好,我们发出‘合伙人集结令’,以13栋架空层为起点,发动居民共建‘共享花园’。”任莲芳说。

发动居民把自家园艺水缸、花种花苗、肥料铁铲等工具放在架空层供邻居共享使用;挖掘小区内的园艺达人将闲置花盆一一清洗,种植花卉;邀请孩子们在废旧轮胎上彩绘,填土种花,“变废为宝”;还有居民利用石块雕刻假山,让“盆景”变“风景”……

随着一场场系列活动的开展,13栋架空层共享花园的规模也逐渐扩大,居民们在此“共享”的植物已达30余种。

红花绿草取代了过去的杂乱无章,社区又顺势推出“共享花园+”的延伸服务,将共享花园作为青少年寒暑期托管科普教育基地,作为年轻人开展花艺沙龙、种植体验的社交活动场所,作为老年人以花会友、重系街坊情的共享阵地。

“共享花园”的管理也是由“合伙人”说了算,他们制定“共享花园微公约”“值班表”,每天准时到花园里“打卡”。

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参与,社区还定期开展“最美合伙人”“最美绿植”评选,对获奖的居民给予“街坊银行”积分奖励,动员更多人从“旁观者”变为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家园的建设者、参与者。

居民遛弯怕蚊虫

下沉单位出资安装灭蚊灯箱

灭蚊灯箱“噼里啪啦”为居民“站岗灭蚊”。 记者乔驰 摄

搬一张小桌板、拖几只小木凳,街坊们围坐咵天……在汉口老里份中经常看到的一幕,如今也出现在江汉里社区。尤其是在夏季,小区里乘凉消暑、结伴遛弯、谈天说地的居民一波接一波。

居民孔多娣过去住在六渡桥铜人像附近,距长江不到一公里。她说:“夏天,我常常跟姐妹们到江边散步聊天,江风吹起来凉爽极了。现在大家又变成街坊邻居,每天有空还是会一起到楼下聚聚。”

孔多娣说,小区里绿化好,花草树木让人赏心悦目,但也容易滋生蚊虫。每次下楼散步聊天,孔多娣都要带一把扇子驱赶蚊虫,还要随身携带花露水、清凉油,但效果并不好。“比起江边,这里的蚊子可就太多了,不少老人甚至因此不愿意晚上出门。”

居民多年的咵天、遛弯习惯,与夏夜里“蚊叮虫咬”产生冲突。如何破题?江汉里社区选择“借智借力”。

一方面,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留心观察,摸清小区蚊虫集中处和人流量大的地方;另一方面,社区主动与下沉单位市、区水务局沟通协调,争取支持。

最终,由市、区水务局出资,在小区安装了15只户外灭蚊灯箱。一到夜晚灯箱自动点亮,上半部分的宣传栏滚动播放公益广告,下半部分的灭蚊灯“噼里啪啦”为居民“站岗灭蚊”。

“现在小区的蚊子少了很多,老姐妹们都愿意下楼了,大家又能聚在一起聊天散步、乐乐呵呵了。”孔多娣说。

【专家点评】

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袁方成:老习惯变为好习惯,社区生活才能“有好”相伴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“增进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质”。人民生活的“品质”取代“水平”,意味着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础上,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评价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幸福港湾,小到楼栋卫生,大到翻新改造,都需要让人们在社区更新中拥有更多“参与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”。江汉里作为拆迁还建小区,在更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共同缔造理念,针对具体需求,从居民的老习惯入手,尊重老街坊的生态机理和社会网络,以“少干预、善引导、多共谋”为抓手,利用多元主体的力量,更新共建路径,推动资源有效链接应用,探索良性自主更新路径,推动建设人人尽责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
(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通讯员宋增辉 舒军 实习生董行)

【编辑:商佩】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:027-59222222。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kin0207@126.com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