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 >  > 正文
环球简讯: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丨重建蹚新路 芦山再出发
来源:川观新闻  时间:2023-04-19 16:51:01
字号:

青山苍翠,草木扶疏。午后,芦山县龙门镇龙门山庄热闹不已,在偌大的庭前院坝,老板娘骆大芬送走两辆旅行大巴。“这批旅游团有75人,下午还有一批中老年团要来。”骆大芬告诉记者,今年开春后,生意愈发好了起来,龙门山庄每天迎来送往,“3月接待了15批旅行团,收入大概有14万左右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龙门镇是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震中。地震发生后,骆大芬和丈夫徐全意放弃了编织厂生意,在政府的号召下重建家园、发展旅游。龙门山庄在2014年开业,刚开始只有餐饮,后来又建起了民宿,“灾后重建转眼10年,一步步摸索发展到今天。”

龙门镇古城坪红军村。黄刚 摄

骆大芬是当地群众积极践行重建新路、广泛参与家乡建设的一个代表。十年间,芦山凝心聚力,砥砺奋进,按“中央统筹指导、地方作为主体、灾区群众广泛参与”的重建思路,完成“三年基本完成、五年整体跨越、七年同步小康”重建任务,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之变、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之变、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之变。

迈步新征程,芦山牢记“继续发力,更好发展”的殷切嘱托,重建新路再出发。

新景

农旅融合构建振兴图景

穿过龙门山庄宽阔院坝,两幢仿古楼房相对而立。“住宿可容纳100多人,餐厅可以接待200多人。”骆大芬说,因为地势宽敞,村里还常常在这里办坝坝宴,组织一些文艺活动。上个月,龙门镇民俗文化节举行,龙门山庄热热闹闹搞了一场乡村振兴文艺展演。

趁着下午的旅行团还没来,骆大芬叫来了做新媒体博主的侄子,商量做一些短视频发到网上。“我们这里‘颜值高’,肯定能火。”在骆大芬看来,十年变迁,如今龙门山好、水好,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,旅游产业发展还有更好的前景。

不远处,李二哥烤鱼店生意红火,一份份热腾腾的纸包鱼端上餐桌。过去,李二哥夫妻俩都是货车司机,地震发生后,在政府的号召下开起了这家农家乐。

“游客越来越多,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。”从灾难走向新生、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,李二哥见证了龙门的蜕变,“现在每天可以卖40条烤鱼,一个月收入有4、5万。”

转眼十年,换了人间。鸟瞰如今的龙门,碧水青山掩映着稻田和农屋,“重建新路发源地”7个大字在农田里格外醒目。依托龙门古镇旅游景区,村民们开起农家乐,发展特色产业,将当地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,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。2022年,全镇实现旅游收入8600万元。

龙门镇的发展振兴还在继续。龙门镇党委书记苟发灵介绍,当前,鱼跃龙门、龙兴之野等龙门古镇4A级景区提质升级项目还在加速推进,规划建设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文旅产业核心区,擦亮震中乡村振兴新名片。

龙门古镇4A级景区提质升级项目。黄刚 摄

在青龙场村感恩广场,“永远跟党走”的碑石如同精神地标,鼓舞着芦山群众感恩奋进,见证了芦山十年振兴跨越。从震后废墟到美丽新村,从百废待兴到产业繁荣,一个个“镇村一体、产村相融、农旅融合”的村镇蜕变重生,群众真正实现了“住上好房子、过上好日子、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”的幸福生活。

十年间,芦山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,变恢复重建为发展再建,实现了“灾区变景区、田园变公园、家园变果园”的目标,通过核心景区带动周围发展,全县目前已有222家乡村旅游经营户。

新业

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

距离龙门镇不远处,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大道宽阔、厂房林立。从百废待兴到产业繁荣,芦山工业十年发展历程在这里展开。

芦山经济开发区。黄刚 摄

走进创业大道20号,芦山嘉茂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轰鸣。随着喷气织布机上下摆动,经纬纱交织形成织物,再经由工人检验、码放打包后,这里生产的坯布销往全国各地。

芦山嘉茂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。黄刚 摄

“公司去年建成投产,规划安装626台喷气织布机,智能化纺纱3万锭,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坯布7500万米。”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唯一说。

在他看来,芦山除了具备电力价格优势,以及利于织物储存的气候优势,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,本地企业内部相互配套、抱团发展,“芦山有近10家棉纱企业,能提供我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,给双方都节省了不少成本。”

十年发展变迁,纺织产业在芦山由弱转强,逐步形成了贯通化纤、纺纱、织布、制衣于一体的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。目前,芦山有30家纺织企业,年产棉纺135万锭,包覆纱104万锭棉纺产能占全省1/10,包覆纱产能占西南1/3。2022年,芦山纺织产业实现年产值39.7亿元,“西南纺织在芦山”的招牌初步打响。

纺织产业集聚成势,锂电产业也在快速崛起。在芦山锂电负极材料产业园,福瑞年产8万吨锂电池高端负极材料高温提纯项目现场建设正忙,生产车间钢结构厂房主体钢结构已施工完成。

福瑞年产8万吨锂电池高端负极材料高温提纯项目现场。黄刚 摄

不远处,吉瑞年产2万吨负极材料前驱体和5千吨终端负极材料成品项目、宁丰年产2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、四川瑞鞍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等已经投产。随着福瑞项目建成,芦山将构筑起锂电负极材料完整价格链。

十年飞跃提升,芦山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从无到有,全面规划建设芦山锂电负极材料产业园,2022年锂电产业产值达8亿元。未来,园区将形成3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产能规模,总产值超150亿元,以建设川西锂电池负极新材料产业洼地为目标奋进发展。

十年前,芦山还是依靠石头、木头、水头“旧三头经济”发展的传统县城,产业结构单一,经济发展落后。十年间,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,芦山高起点规划、高水平建设,实现了由结构单一走向工业、服务业多点支撑、多元发展的重大转型,于重建中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振兴之路。

十年,芦山经济划出一条上扬曲线。以再造一个产业芦山、再掀一个项目高潮为引领,推动绿色智慧纺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绿色食品药品加工、清凉度假康养五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,分别是震前的2.4倍、2.7倍。

新城

城市品质焕发古城新颜

驱车前往芦山县城,在国道351线连接路口处,远远望见一座古朴典雅的汉代风格牌坊,牌坊上“姜城”两个气势恢宏大字,昭示着芦山新貌。

芦山县城入口牌坊,牌坊上一面写着“芦山”,另一面写着“姜城”。黄刚 摄

“这条汉文化中轴线,从国道351连接线路口一直延伸至迎宾大道芦山中学路口。”指着眼前的宽阔大道,芦山县城市品质大会战专班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袁学文说,汉文化中轴线是当前芦山县汉姜古城4A景区改造提升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
这条全新通道,一头连着历史——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交通基础设施项目G351连接线;一头向着未来——整合串联沿线节点景区,全面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。

沿中轴线进入汉姜古城,古朴建筑鳞次栉比,亭台、塔楼点缀其中。经历了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后,这座新建的古城拔地而起,作为芦山县灾后重建重点项目之一,该景区已经成为芦山县城最显著的标志。

俯瞰芦山县城。黄刚 摄

“灾后重建十年来,芦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人居环境提档升级。”袁学文说,为了“继续发力,更好发展”,芦山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上再度发力,提出城市提质大会战,规划实施项目22个,投入18亿元,以“汉姜古城4A景区改造提升”为核心,实施城市更新工程、主题公园建设工程、特色民俗提升工程,实施姜城湖、沫河秀水、汉文化中轴线等项目。

玉溪河畔,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体育公园刚建成投用,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儿童游乐区、游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,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游玩,三五青年在篮球场挥汗如雨。“地震前,芦山没有一个公园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锻炼。”公园里,带孙子的陈淑琴喜笑颜开。

河对岸,全透明玻璃幕墙、明黄色外观的芦山县综合减灾培训基地即将开放。“结合实物模型、多媒体投影、VR展示,打造了红军长征在芦山展馆、沉浸式体验区、灾害认知区、防灾自救实训区等功能区。”项目现场负责人说,基地将成为综合减灾工作服务社会的窗口,以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平台。

不远处,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完整记录了从抗震救灾、科学重建,到灾区老百姓发展产业,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全部历程,体现了卓有成效的重建之路,以及四川人震不垮的精神。

在磨难中成长、从磨难中奋起。从灾难中走过来的芦山人民,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,始终坚持重建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并重,更加懂得自强不息、守望相助,更加敬畏自然与尊重科学。

春光正盛,不负韶华。十年,芦山站在新的起点上,迈出更稳健的发展步伐,翻开更璀璨的奋斗篇章。

标签: